李世民彻底震惊了。
历代帝王,尤其是开国帝王,都会命人写前朝通史。
比如,他让魏徵开始编撰《隋》。
同样,历代帝王还会命人整理编撰各类典籍。
西晋的荀勖将群分为四部:六艺和小学为甲部;诸子、兵和术数为乙部;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;诗赋﹑图赞和《汲冢》为丁部。
东晋的李充加以调整,以五经为甲部,历史记载为乙部,诸子为丙部,诗赋为丁部。
唐承前隋沿用此种分法,但改称为经﹑史﹑子﹑集四部。
所以,他最近已经下令魏徵、虞世南、颜师古等硕学之士相继为秘监,并由魏徵领写四部群。
可没想到,今日这小子又提出一个更让他振奋和震惊的谏议。
与《隋》和四部群相比,这小子谏议的新的《说》,意义更为深远啊!
李世民还在震惊的时候,殷清风说道:“侄儿在想到这个谏议后,很是兴奋,因为侄儿又可以为叔叔略尽绵力了。但后来,”
嗯?怎么了?不是很好吗?怎么又后来了?
“侄儿在想,编撰新的《说》,其实不必单单只由叔叔现有的官员来完成的。”
现有的?还能是谁?
“那些世家不是不敬畏皇室不敬畏叔叔吗?把他们召集起来啊。”
李世民心里一动,难道...
“谁不想青史留名?谁人能视名利为粪土?就算他们不为自己,还不为后辈吗?
在新《说》上留下他们的名字,他们不愿意吗?”
“好!”李世民脱口而出,“说得好!”
他咬了下腮帮子,“我还筹谋着过几年后,在天下征集典籍,充实修馆呢。有了你这个谏议,不但能让那些人心悦诚服,更是能从他们族中得到别处没有的典籍。
还有嘛...他们来了长安城...不就意味着降服了吗?既然来了,哈哈哈...”
他指着殷清风,“你这谏议好!你这小子更好!”说完,扬声大笑了两声,感慨道:“一举多得啊~~~”
殷清风心里给李世民点赞。
李世民后面那两句,正是他要提的谏议。李世民不愧是玩政治的,头脑就是灵活。
他躬身道:“叔叔说的后三得,可是侄儿没想到的。叔叔的深谋远虑,让侄儿敬佩不已。”
“哈哈哈,”李世民更开心了,“没有你这个,”他扬了扬次小册子,“我也想不到的,还是你小子才能过人啊~~~”
殷清风又吹捧了几句,然后若有所思道:“侄儿知晓这世人喜好诗赋,若是以这音标为基准,是否可以诠释句末押韵新的韵脚?”
“咦?不错啊~~~”李世民虽然没听说过韵脚这个词,但他稍微琢磨就明白了,“还是你小子机敏。这个想法好!”
诗、词、歌、赋等体叫做韵。
一篇或一韵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,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,这就叫做押韵。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,故称“韵脚”。
完成一篇流传千古的韵,不但要看其内容,更是要注重韵脚。否则,即使章诗词写得再深刻再动人,韵脚不合也不会被传唱的。
相反,如果韵脚没有出错,朗读起来的节奏和谱写出的音乐就非常完美。
后人熟知的唐诗,则是从李治和女帝时期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开始兴盛的。在此之前,写和流传最广的则是以宫体诗为主。
宫体诗以南朝梁简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,以及陈后主、隋炀帝、李世民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。
“宫体”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,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。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,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。
宫体诗除了重视用典和出处以及追求辞华美外,也有声律的讲究。
以宫体诗里的永明体诗歌为例: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,沈约利用前人声律研究的成果,根据当时佛经转读和梵拼音的启,从学角度,正式创造了“四声八病”之说。
南朝齐代的周顒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,并将这四声运用到了声律里面,为以后的律诗提供了基础。
与周顒同时期的沈约,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,研究出了诗句中声、韵、调的配合,指出平头、上尾、蜂腰、鹤膝、大韵、小韵、旁纽、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,称为“八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