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6章该选哪个呢?(6K)
吕武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好心高气傲的资格,一切都是“站在巨人肩膀上”取得的成绩罢了。
如果说哪个时期让吕武觉得最难,毫无疑问是刚来到这个“世界”之初要什么没什么的阶段。
天幸的是,他至少还有一个“士”的身份,不然再有才华在当前的年代也不会有施展的舞台,搏一把不成功就该落个身首异处的结局,魂儿跑去重新投胎了。
为什么说至少要有一个“士”的身份呢?因为“士”起码获得了晋身的门票。
连“士”都不是的话,看看各个列国……又或者了解一下春秋时期要奋斗几代人才能成为“士”,又要在“士”这个阶层挣扎多久才能变成“大夫”,基本上也就明白春秋时期阶层固化的可怕程度了。
吕武另一层幸运的地方是作为一名晋人!
换作是在其它的诸侯国,高层才不管某某谁立下了多大的功劳,该是什么阶层还是什么阶层,国家的一概权柄都攥在公族手里,不是公族就甭惦记着翻身当个上等人了。
“阴氏较以以往又有不同?”士匄最近太爱找吕武闲聊了。
他们有闲聊的时间,当然是日升日落来到了夜晚。
白天的晋军与楚军的较量,期间只有羊舌氏退却了一波,后面羊舌氏重新上阵参战,其余各局部战场从开打到结束一直是保持接触的状态。
临到傍晚时分,两军罢战退兵,约定明天再接着继续打。
现在是春秋时期,一边打一边沟通再正常不过了。开打前要邀请对方出营列阵,不想打了也能阵前说好各自收兵回营,甚至都有两军头头脑脑一块去某个山头,摆下排场互相饮酒作乐再一边各自指挥正在开打的军队。
所以,贵族气质啥玩意的,再展现明高度与人性光辉,诸夏这边早玩了个遍啦。
当然啦,诸夏这边倒是没有发生过两国开战,某国爵位太低不得不去向爵位高的敌人下跪,跪完了再回去率军干起来这种事情。(谁知道这个事?)
吕武不太理解士匄说的是什么。
士匄用着探寻的心思,问道:“阴氏推行新法?”
哦!
这个啊?
吕武先在秦国那边试验新的法度,发现极度鼓舞普通人的生产热情,激励着大丈夫们训练与参战的欲望,试行了两年就在阴氏这边执行了。
晋国这边其实战斗欲望比各国要强烈,以往只能看贵族老爷的心情获得战利品赏赐,阴氏却是以“法”的形式定下赏格。
别看只是明示赏罚,人面对已知和未知是两种状态,有了明确目标奋斗起来会更有热情,尤其是那个赏格还分多个阶级,人类都有一种“通关”欲望的。
关于各等级名称,吕武倒是想让家臣们想一些高大上的名字,问题出在阴氏还没有那个资格取代晋国公族去使用那些名称,阴氏这边也不存在什么历史底蕴。
用秦国那边的什么“造”什么“庶”明显不合适,搞到最后吕武带着诡异的心情同意了家臣弄出来的阶级制度。
那个制度之所以会让吕武感到诡异,看看各阶级的名字都是什么呗。
现在已经有“中士”和“上士”的爵位了对不对?阴氏的家臣一再思索以及商议,弄出了:下士、上士、中士;新尉、下尉、上尉;下帅、上帅、中帅;下司、上司、中司;下令、上令、中令。
没错,阴氏还是挺尊重晋国习俗,用上了以“中”为尊,也就是每一个级别就是“中”最尊贵。
搞上、中、下的阶级吕武听着会觉得诡异,对于春秋的人则是再正常不过了。
根由在于周礼中有相关的制度,比如晋国一开始设立下军、上军和中军就是那么一回事。
所以,吕武看了觉得出戏,除了他之外的人却非常能够接受。
在阴氏的阶级制度中,以吕武的身份本来就能够任命“中士”和“上士”的爵位,不算是一种逾越的行为。
“尉”在晋国这边有比较高的意义,不但各个军团分别有自己的“军尉”,以“中军尉”最为强势,权柄上面其实并不输给“新军佐”太多。
本来排序是:士、帅、司、令、尉。
上面的排序跟晋军的军队司职有关,也就是参考了“卒(士)”、“旅(帅)”、“师(司)”、“军(尉)”的各职位排序,多出来的“令”借鉴了楚国那边。
后来吕武拍板,才成了:士、尉、帅、司、令。
没其它意思,纯粹就是吕武琢磨着“士”不就是士官,后面接上尉官挺合适。
为什么没弄个校官,只是暂时没想好怎么向后人交代。
至于为什么不弄将官?逾越了不是!
现在吕武肯定不会去干明显逾越的事,玩的就是大局上操纵得清清楚楚外加堂堂正正,一些微操则是悄咪咪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