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三百五十一章:说服众女

殷清风刚进院门,就被妹子们堵在大门口。

“停!”他见到这阵势哪里还不知道她们所为何来,“进屋说。”

五个妹子听话的、委委屈屈的跟在他身后,一脸的哀怨。

殷清风也知道这事儿早说比晚说好,可该怎么说出口呢?

月眉在四年前还是一个梳着环髻的小丫头,到明年也该及笄了;鱼娘和繁星满打满算的,跟着他也快三年了;襄城这个小郡主虽然年幼了些,但对他早已暗生情愫;妮子进门最晚,可历经苦难的她,也早把他当做后半生的依靠...

按照他的计划,他这一去短则三年长则五年。他可以游山玩水漫游天下,可妹子们在家中将是如何的煎熬啊~~~

可不走又不行。

就算他淡化在长安权贵面前的形象,但太原王氏就是个例子,不是他不想沾惹谁,谁就不往他身上靠的。这两年他做了太多连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情,更何况这些古人呢。

那些世家和权贵可不知道他谏议李世民不得重用外戚,在他们心目中,他位极人臣只是迟早的事儿;就算他们知道了,但他在李世民和李承乾心中的位置也是无人取代的。

只这一点,就足够他们拼命巴结的。更何况还有永业集团这个吸睛神器的存在呢。

所以,不管他将来是否有官职在身,他注定的是除了李渊祖孙外的大唐第一人。若是时间再往后延续,李渊死了他排第三,李世民死了他排第二...

这么好的一个投资目标,谁能放弃?

但他对李世民没底啊~~~

就李世民那个做事喜怒无常的性子,尤其是李世民当着他的面露出的那两次饱含杀机的眼神,他若不知收敛,还真能指望着李世民能念及什么翁婿之情?扯淡吧~~~

求人不如求己,出去躲一躲才是上策。

殷清风没有选在房里谈这个话题,房的气氛太过正式了。

在自己的卧室里,他让月眉和襄城两个年纪最小的妹子坐在他身边,其他妹子坐在对面的椅子上。

他先问向襄城,“月丽读过什么史?”

她想了想,“从前和长孙阿娘读过《千字》、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,到了山庄后跟随清风哥哥学习。月丽不曾读过史。”

殷清风把目光转到鱼娘和妮子身上。

月眉看过什么,他清楚;繁星跟在襄城的身边,应该也没有读过。五个妹子当中若说还有谁读过史,也就她俩了。

鱼娘说道:“鱼娘未进宫前,读过半部《史记》。”

妮子道:“妮子读过《史记》、《汉》和《后汉》。”

殷清风点点头,“什么人会读史呢?多是那些立志要出仕,且要有一番大作为的人会读史。

他们读史的目的是,要知晓什么是君臣之道。说白了,就是如何在皇帝面前保命,如何获得皇帝的信任。”

鱼娘和妮子若有所思,其他三个小妞儿则是有些懵懂。

“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里有句话:‘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,而功盖天下者不赏。’。这句话可以解读为:臣子的功劳太大,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。

各类史里不乏这样功高震主的例子。

第一种。臣子的功劳很大本身也有野心,直接就搞禅让自己当皇帝了。比如东汉的曹操父子、西晋的司马懿父子、东晋的桓温父子、南朝的四个开国皇帝:刘裕、萧道成、萧衍、陈霸先等。

第二种,皇帝隐忍到权臣归天,就开始清算了。轻的就抄家去谥号,重的就挖出来鞭尸。比如汉宣帝之于霍光。

第三种,皇帝的势力慢慢过了权臣,直接把权臣拉出去砍了。比如汉景帝间接干掉了周亚夫。

有道是‘飞鸟尽,良弓藏。狡兔死,走狗烹。敌国破,谋臣亡。’

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员、种、吴起、商鞅、白起、王翦王贲父子、蒙恬蒙毅兄弟,分别死于吴王夫差、越王勾践、楚太子、秦惠王、秦始皇、秦二世之手。

前汉韩信、魏晋牛金、南朝刘宋檀道济和傅亮、北周赵贵、前隋宇颍等等莫不如此。

南北朝时期,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十分残暴,也对功臣十分的猜忌。隋帝父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,高颖、贺若弼、韩擒虎几个国家柱石相继被杀,杨素被逼谋反。”

妮子和鱼娘听到第一个例子的时候,脸色就开始变得煞白。

“同样,史里也有伴君如伴虎的例子。

汉武帝杀他最宠爱的妃子钩弋夫人,是因为要立她所生的孩子为太子。当汉武帝立定了这个决心的时候,先把太子的母亲杀了。

有人问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做,汉武帝说,自古以来国家所以会乱,都是帝王年少,母后年壮干涉政治所致,我年纪已大了,这妃子还年轻,将来我儿子当了皇帝,母后如果干政怎么办?

第二个例子是,汉帝进不了营门。

汉帝巡细柳营,周亚夫出迎,以甲胄之士不便跪拜,拱手为礼,军容严肃,帝赞他的军队最好,重用他。

但是后来景帝时,周亚夫还是被逼死。

为什么杀他呢?

汉景帝讲了一句话,批评周亚夫为“此人鞅鞅,非少主臣。”。他也认为周亚夫绝对是忠臣,但只忠于我景帝、忠于国家,可是我年纪已大,将要死了,儿子年纪还小,上来当皇帝,他心里就不会服气、不痛快了。”

听到这里,就算最小的襄城也明白殷清风要说什么了。

还有一个例子,殷清风没有说出来。

徐世勣可以算是初唐时期参与战争最多的一员将领了。

宋金刚、王世充、刘黑闼、徐圆朗、辅公祏、唐灭东突厥之战、唐灭薛延陀之战、唐灭高句丽之战...四十余年间,唐朝主要的战争都有他的身影与功勋。

当李世民将死的时候,第一个决定,马上配徐世绩去边远地区戍守边疆,等于一个总司令降下来当一个团管区司令。

李世民并且告诉李治,注意这道命令送达后,徐世勣是怎样起程动身的。可是徐世勣熟知李世民的性格。他是在半路上接到命令时,连家里都不回去,立即就去边疆报到。别人把这情形报告以后,李世民放心了,知道他将来会听李治的。

《点击报错,无需注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