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二百四十八章:细说古都

殷清风从东宫离开时,并没有回山庄,而是去了龙原。因为,他接了个大活儿---给李渊造个窝儿。

殷清风要建的宫殿依然要在龙原上选址,其实选址这活儿最适合吕才来干了。

隋初,以《周易》建设新都,认为龙山川原秀丽,宜建都邑。大明宫恰处于龙原的“龙头”处。

但殷清风就没弄明白,大明宫的位置明明是最好的,为嘛当初不直接在那个位置上建皇宫,而要在全龙原最低洼的地方建一个太极宫。

大明宫的位置建太极宫,然后整体长安城向东移不久完了吗?

他这个想法,是源于现代他去过西安时的感受。可等他设身处地的站在长安城了,才现当初挺傻的。

就像故宫要对应天上的紫微星一样,大兴城也是如此。

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,最为尊贵的紫微宫也就是北极星宫居于北天中央,长安城的宫城就对应着紫微星;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;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。

除了要对应天上的星辰外,大兴城的街数、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。皇城之南四坊,以象四时;南北九坊,取则《周礼》九逵之制;皇城两侧外城南北一十三坊,象一年有闰等。

从空中俯视长安城,就能看出城内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很像《易经》上乾卦的六爻。乾卦属阳,称九,自上而下也就是从北向南,依次称为初九、九二、九三、九四、九五、上九。

九,是极数也是吉数。

《周易》认为:初九是潜龙,勿用。九二高坡是“见龙在田”,因此只能“置宫室,以当帝王之居”。九三之坡,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无咎。”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,正可以体现武百官健强不息、忠君勤政的理念。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。

九五却最尊贵,所谓“九五至尊”,属“飞龙”之位,不欲常人居之,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,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,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,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,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。

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“九五”高坡上,被人借机诬陷为“宅据冈原,不召自来,其心可见”。

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,比如张说、韩愈、李宗闵、杨国忠、李晟、柳公权。

他在现代去西安的时候,西安好多地方因为城市建设,很多地势高的地方已经被削平,已经不能完全的体现唐时长安城所处的地形地貌。

以狗脊岭为例,狗脊岭在唐之后被称为古迹岭。长五百五十米、宽两百四十米、高四百一十五米与大明宫的高度相差无几。可是它从明清开始,就被6续的铲低、铲平,完全没有“岭”的影子了。

去掉风水学的说法,大兴城至所以要选在现在这个位置,主要是受地形的约束。

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、浐河和潏河等河流,将龙原南面的平原,切割成为东南、西北向的长条形,其中,灞、浐、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,也最适合建城。

即使是这样,像四百一十五米高的狗脊岭、四百六十七米高的乐游原也不得不被囊括在城墙内。

而且选在这个位置建城,不但可以便利的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、解决城市用水问题,同时也可以依靠龙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,免受洪水淹没都城的危险。

或许是因为现代的高楼大厦的原因,原本站在龙山的最高端府含元殿向南眺望,可以整个长安城尽收眼底。但他去观看含元殿遗址的时候,真的是非常的失望,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帝王之相。

大明宫中轴线上正南门的丹凤门是李治时期才修建的。其他如:兴安门、福建门、望仙门和延政门,也是这个时期修建的,所以,殷清风现在要去龙原,必须要绕行。

历史上的大明宫可以看做是一座四进的大院子。

第一进:从丹凤门进去后,御道先要跨越四米宽两米深的龙渠,渠上有四个下马桥。过了下马桥,是左右金吾仗院,里面住着金吾卫。他们的职责是每天在宫城和京城内巡视、宵禁后有权扣押坊间之形迹可疑者、随侍帝驾、可凭鱼符出入大明宫各处行警卫职,包括内庭。

左右金吾仗院再往北,就是第二进的城墙。

城墙的左右是光苑门和昭训门。在这两个门中间不是城门,而是两个门阙:东观和西观。

从门阙进去,右边是东朝堂,左边是西朝堂。顾名思义,就是百官与宰相们议政的地方。

西朝堂北面是三重子母阙的栖凤阁,东朝堂北面同样是三重子母阙形式的翔鸾阁。左翔鸾而右栖凤再加上东西两观,共同构成了天子三出阙。

再往北,是一道低墙,左边是昭庆门右边是光耀门,两门中间是一道长长的台阶。上了台阶,便是含元殿。

含元殿属于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,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,建成于龙朔三年,毁于僖宗光启二年。

含元殿主要的功用是举行国家仪式、大朝仪、皇帝上尊号、改元大赦等。除了用做礼仪,含元殿使用很少。

所谓“千官望长安,万国拜含元”、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,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。

在这一进里,集中着百官的办公地点:京兆尹院、门下省、弘馆、待制院、集贤院、中省、御史北台、枢密院、宣徽院、殿内中省、命妇院,以及常朝的宣政殿。

在往里走,便是后妃们住的地方了。

七巧楼、思政殿、延英殿、望仙台、温室殿、宣徽殿、浴堂殿、绫绮殿、蓬莱殿、含凉殿、长安殿、太和殿、玄元皇帝庙、三清殿、昭德寺....

对于大明宫里的建筑,前半部分他只想改动含元殿,其他的还是由阎立德去做吧。宣政殿以北的部分,也就是帝、后、妃、嫔住的地方才是他的重点改动部分。

含元殿的殿基保留很完整。

从含元殿的遗址来看,殿基高于坡下十五米,主殿面阔十一间,进深四间,有副阶,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;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、栖凤二阁,殿两侧为钟鼓二楼。

殿、阁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,成“凹”字形。这体现了周、汉以来“阙”制的展。这种“阙”制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。

含元殿两侧翔鸾、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。含元殿在“凹”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。人眼观之,有种“如日之升”、“如在霄汉”的感觉。

但殷清风觉得气势还不够。

经过两天的堪舆后,他拿出了新的方案。

先,先将含元殿的位置垫高四十米,要过最南端乐游原的高度,再将含元殿的两侧垫高九十米。

《点击报错,无需注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