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二百八十一章:市政工程

殷清风只惊讶了一会儿,就默认了李世民给他指派的任务。

回到西院的房后,他立刻找出笔尺画了起来。在回来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,既然要玩儿就玩儿一把大的。

他想玩儿的,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里,一个历代都高度重视的问题:城市供水问题。

早在春秋战国年间的《管子》里,对于城市供水,就有严格的理论:乡山左右,经水若泽,内为落渠之写,因大川而注焉。也就是说,中国古代的城市,必须要建立在一个水渠纵横的水网地带,方便供水和排水。

长安城本身就号称“八水绕长安”,所以,长安城的水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了。

隋朝修建长安城的前身“大兴城”时,就依托周边八条水脉,开凿了“龙渠”“清明渠”“永安渠”三条运河。待到唐朝建国后,又开凿了黄渠和漕渠。

整个长安城里,就有五条水渠贯通。然后每一条主干水渠,又分成了若干条支流。

这样整个长安城,就成了一个空前水网纵横的城市。从皇城园林到各个市坊,都能看到水流踹急的水渠。这强大供水条件,为之前中国各类城市未见。

除了水渠外,长安城的井水也非常达,各个里坊里都有水井。长安市民的日常饮水,主要还是以井水为主。而且在当时的长安城里,主要的宫殿周围,也都水井遍布,除了提供饮水外,也有消防应急作用。

除了水渠和井水外,长安城还有另一个供水模式:湖泊。四通八达的长安水渠,也令许多水流汇聚起来,形成大的湖泊,比如东西市的放生池、兴庆宫的龙池、芙蓉园的曲江池和大明宫的太液池等等。

水网纵横的水渠,家家水井的布局,外加景色宜人的湖泊,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唐都城长安,就这样成功解决供水问题,拔地而起为古代东方世界最为繁华的大都会。

如果有人去过苏州,又见识过长安,一定会把两者进行比较。

不同于长安的人工斧凿,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的苏州,完全是利用大自然赋予它的有利条件建起来的一座城市。

苏州城内不但河道纵横,而且有众多的湖泊:西隅的太湖和漕湖;东有淀山湖、澄湖;北有昆承湖;中有阳澄湖、金鸡湖、独墅湖。

所以,苏州不存在供水问题,也不存在排水的问题。

但长安就不同了。

长安城的供水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建城典范,但是,它和现代中国的城市一样,都不注重排水。

现代的新闻里,时常会听到某某城市在急降雨之后出现内涝的现象。这个问题的根源,除了要把一定的责任推到古人的身上外,也有现代官员短视的原因。

《大唐双龙传》里,描写过寇仲和徐子陵在洛阳城里钻过下水道,或者是杨玄感的密道的经历,但,那是作者在瞎胡扯。中国的城建史上,从未重视过排水的问题。

包括长安、苏州在内,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实际上是和供水系统混在一起的,生活废水与生活用水都在同一条水渠、河流里流淌。其结果,是可想而知的。

古人不注重排水,除了意识上的认知不足外,恐怕也与他们观念有关。古人认为,地表之上是人间,而地表之下是另一个世界。既然是另一个世家,那么,作为阳间人,就不要轻易去破坏---除了埋葬亲人的需求外。

人类历史上,真正重视排水问题的,是近代的欧洲人。

十九世纪,随着工业化展,德国城市化进程加,城市卫生系统不堪重负。霍乱、伤寒等疾病在德国城市中频繁爆。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排水系统,成为了必然的选择。

一八四二年,在英国工程师的规划下,汉堡率先建起了最初的城市排水系统和第一个污水处理厂。

虽然当时设备简陋,并没有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,但这样的设计理念仍然具有里程碑意义,很快就被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城市所学习。

一八六七年,法兰克福建成了第一个系统性的现代化下水道系统。该系统将污水进行分类疏导,最后排入河流,并与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整合,极大地提高了效率。可以说,德国开启了城市排水系统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。

殷清风在东宫时向李世民谏议以芙蓉池为起点向城内供水,但是等他接了任务后,他又改主意了。

不算驻军,长安城现在的人口只有三十多万。而且,这三十多万人里,还有一大半是那些官员的家眷,以及他们的仆役。真正可调动的剩余劳动力并不多。

同样,长安城周围的自由民也不多。那些城外的居民,更多的还是各个勋贵家里的佃奴。

如果城内城外同时动工的话,在解除了“调”之后,以官方的力量是很难招募到足够的人手---除非那些勋贵愿意将佃奴派出来。

《点击报错,无需注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