羲和看着两个懂事的孩子,越发觉得心疼。两个孩子相依为命,甚至连吃顿好吃的机会都没有,做哥哥的拼命想要让妹妹吃点好东西,妹妹却坚决不要,心疼哥哥又要多受苦。
在这种到处以实力为尊的天下,真的很难再看到如此让人动容的亲情关系了。
羲和笑道:“不用去饭馆,咱们送完这一趟,去集市买点菜和肉,大婶我厨艺还可以,为你们做顿饭。只要你们觉得好吃,我天天都可以给你们做。”
“好呀好呀。”小女孩高兴的拍掌,少年似乎也松了口气,笑着对羲和道:“谢谢你大婶,你是个好人。”
羲和笑了笑,眼睛看向前方,我是好人吗?以前或许是吧,但随着修为越高,对人性和人情却越来越冷漠,很多过去拼了命才能做到的事情,现在心念一动随手就可以做到。方便自然是方便了,却没了过去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,更没有发自内心的欣喜。
或许修炼之后能够做到常人终其一生都做不到的事情,却因此会丧失掉很多,尤其是人性当中闪光的那些。
来到驿站,少年努力的把一袋袋粮食卸下。驿站里的人也算
和善,都上来帮忙卸货,有人一边卸货一边看向小女娃和羲和,笑着对苏漾道:“漾哥儿,终于舍得给妹妹找个保姆了?我就说嘛,有时候你一出门就是三五天,小孩子在家没吃没喝,晚上不敢睡觉,总得找个人看护着。”
苏漾脸上闪过一抹心疼,笑了笑便去搬粮袋,好多对妹妹的亏欠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,只能以后更拼命,尽可能为妹妹多创造点好条件。
这边卸完了货,苏漾把马从马车上解下来,拴到了驿站的马厩里,然后自己拉着车子往回走。
羲和这才知道连马都不是他们的,只有这个破旧的车子属于他们,甚至算是他们家最宝贵的财产。
小女孩此时已经坐在了羲和让出来的位置上,羲和则走在旁边,一只手扶在车辕上帮忙往前推。
车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,一行三人没多说话,苏漾已经拿到了最后一枚大钱,额头上有汗,但脸上有光。
对这个挣扎在最低生活线上的残破家庭来说,每一枚大钱都要用在刀刃上,计算好所有的用度,否则便没有吃的。
羲和没有故作大方的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,这样反而会引起
人家的忌惮,多少有一点市井小妇人的自私心理反而更让人信得过。
所以在集市上买菜的时候,羲和就像一个真正的独居小妇人一样,挣扎了一番之后拿出了一枚大钱给苏漾,表示这是自己的份子。
苏漾很痛快的接过了大钱,小女孩也眉开眼笑,这才是最真实的人间百态,一家人买了几个菜,忍痛割了点肉,回家后果然只有几个茅屋,不过羲和完全不在意,反而撸起袖子秀了一番厨艺,用所买不多的菜连做了几种不同的菜式,把两个孩子吃的眉飞色舞,别提有多幸福了。
羲和完了之后就从自己的行李里面拿出了一些菜种子,反正这边院子挺宽敞,她用锄头翻了一片地,把菜籽种下去,苏漾跑过来帮忙浇了水,还把家里的一只小狗牵过来拴在了菜地旁边,满眼都是星星:“这要是长出菜来,咱们以后就能省不少钱了,大婶儿你真是太厉害了。以前我没有时间,现在终于可以了。”
羲和点头笑道:“等明日咱们去城外抓几只野鸭,圈养在另外那边,过几个月每天都可以吃一只野鸭蛋,而且每半年还有鸭肉吃。”
小女孩听
了开心的原地跳起,这种有菜有肉有蛋的生活是他们梦想而不可得的,想不到因为羲和的到来而看到希望。小丫头跳着跳着就哭了,转头跑回屋子里,拿了一个红色的头饰跑出来递给羲和:“这是我最珍贵的,送给你。”
羲和没有接,反而温和的蹲下来抱住小女孩:“为什么给我?”
“因为你给了我们希望。”小女孩固执的把头饰抢过来戴在了羲和头上,“我们家也有大人了,真好。”
羲和就这样在两个孩子家里住了下来,一住就是三年。
三年里她没有任何其他的举动,就像安心做一个平凡人一样,每天找活干,给两个孩子做饭,院子里也有了各种各样的蔬菜,还养了鸡鸭鹅等家禽。
同时在院子外面种了桑树,植桑养蚕也能抽丝织布,从此两个孩子有了新的衣服穿,也有了新的鞋子。日子开始慢慢变得红火,两个孩子对他的依赖也越来越强,称呼也从以前的大婶变成了阿娘。
对他们来说,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他们的娘亲一样。是她的到来才让这个家从岌岌可危变成了温暖如春。
三年里,小女娃也成长得很快
,现在已经变成了十四五岁的小姑娘,出落的亭亭玉立,已经开始在城里的学堂上学。
家里日子过得好一些之后,苏漾便坚持送妹妹去私塾学堂,如今私塾已经学不到东西,小女娃也正是有了自己的名字——苏灵儿,开始办理进入城里学堂的程序。
“阿娘,我不想去上学,这样我中午就不能回家,没办法吃到阿娘做的饭了。”苏灵儿撅着小嘴不乐意。
羲和把亲手缝制的包放到苏灵儿手里,温和笑道:“没关系,晚上回家阿娘做给你吃,中午让你哥啃凉馒头。”
旁边的苏漾立刻跳了起来:“阿娘不公平,太偏心灵儿。”
羲和温和道:“谁让你只有一个妹妹,等灵儿去上学了,回来我还要张罗你的婚事。都这么大了,哪能不成亲?咱们家这破房子也该存点积蓄重新整修一下,哪能让人家新媳妇嫁进了门还住茅屋。”
苏漾立刻整了个大红脸,挠着脑袋道:“说这个太早了,说起来,我还没去充役呢。”
这话说完,苏灵儿立刻撅起了小嘴,羲和也停下了手里的事。
来到这儿三年,她什么都不打听也知道好多的事情了。